原始文章來源:
由於本篇內容很長,故分主題翻譯,本系列文章如下:
維生素A相關疾病
維生素A在許多生物合成的過程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諸如:視覺、成長、生殖、免疫反應都可以看到它的存在。其最熟為人知的功能是維持正常的上皮組織。
維生素A並非指單一的化合物,而是多種具備生物活性物質的前體的總稱(retinol、retinal、retinoic acid),並且僅存在於動物體內。
植物體內的維生素A前驅物則稱為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其中以beta-carotene(β-胡蘿蔔素)最為重要,
但是爬蟲類似乎無法有效利用beta- carotene(註:人類的維生素A主要是由β-胡蘿蔔素轉換來的);
即便增加了日常飲食中beta- carotene,爬蟲類血漿中的beta-carotene或是維生素A的濃度也不見增加。
然而,其他類胡蘿蔔素,如:葉黃素(lutein)、角黃素(canthaxanthin),對爬蟲類來說是轉換效率較高的維生素A前驅物質。
類胡蘿蔔素主要存在於深綠色或是黃色的植物中,其含量會因為植物種植的地理位置、濕度、種植長度和貯存時間而有所不同。
類胡蘿蔔素主要是經由腸道吸收,並轉換成生物體可利用的形式。
雖然大多數的動物都可以吸收類黃素,但是許多肉食和雜食的爬蟲類因為缺乏酵素,所以無法把類黃素轉換成維生素A。
草食爬蟲類則因為有辦法藉由飲食中的類黃素內源性的合成維生素A,因此草食爬蟲類通常較少有維生素A缺乏的現象發生。
肝臟可以是一個良好的維生素A來源及貯存處,在人體,肝臟中的維生素A甚至可以持續保存十個月之久。
因此,若有維生素A缺乏已經引起臨床症狀,代表維生素A的缺乏已經持續了好一陣子。
維生素A缺乏症
維生素A缺乏症主要常見於半水棲性的澤龜(像是:巴西紅耳龜)、北美箱龜(Terrapene spp)以及其他肉食性爬蟲類動物,像是變色龍及豹紋守宮。
大多數維生素A缺乏的動物最常見的特徵就是立方上皮或是柱狀上皮細胞(例如:在黏膜、腺體的)被取代為扁皮上皮的頻率增加。
若多處器官已經開始有多病灶姓的扁皮細胞化生及過度角化的現象,則會開始出現疾病。
這些持續性的細胞去上皮化會使得細胞碎屑開始累積在眼周組織、上呼吸道、口腔,並造成二次性的感染。
臨床症狀
維生素A缺乏的所引發的臨床症狀不具特異性,生長遲滯、厭食、虛弱、上呼吸道感染都是可能發生的。
在巴西龜等半水棲的澤龜中,維生素A缺乏症最常見的臨床現象就是眼瞼水腫(blepharedema)、結膜炎(conjunctivitis);
在慢性的病例中,上皮細胞的碎屑會蓄積在結膜囊腔中。
通常眼周的病灶是雙側性的;動物也會因為失去視力而喪失食慾。
在維生素A缺乏的澤龜及變色龍中,眼瞼的腫脹和持續性的閉合,會繼發性得造成位於前內側的哈氏腺(harderian gland)以及位於後外側的淚腺(lacrimal gland)化生及擴張。
由於這些腺體變得腫脹,眼瞼將無法適當的打開;隨著去上皮化現象的頻率增加,細胞碎屑會累積在結膜囊腔之中。
繼發性的細菌感染也是很常見的,要能適當的辨別細菌性感染的主因,並同時校正原發性的維生素A缺乏,才能順利的治療繼發性的感染。
口腔的病灶,諸如潰瘍、舌頭及頰黏膜上班塊的形成、以及口炎、舌炎,通常都與飲食中缺乏維生素A有關。
在飲食中長期缺乏維生素A的豹龜中,相關的臨床症狀有:眼中水腫、眼分泌物、腫脹的唇部及咽喉部、尾巴末梢壞死、生育率下降、骨骼構型異常(像是脊椎扭結,vertebral kinking)。
雖然維生素A缺乏會造成耳咽管及鼓膜的上皮細胞化生,進而導致耳膿瘍,但是目前並沒有完善的證據支持這個假設。
因為在自然的情況下,耳膿瘍屬於多因子的疾病,本疾病與環境因子的關係尚未獲得釐清。
脫皮不全(dydsecdysis)及半陰莖嵌頓(hemipenile impation)這兩種疾病與維生素A的缺乏有關,通常會與其他臨床症狀一起發生。
在眾多維生素A缺乏的案例中,多灶性的上皮細胞化生以及去上皮化碎屑所造成的內臟阻塞(例如:胰臟、腎臟、輸尿管、胰臟)最終會導致全身性的疾病及器官衰竭。
在長期食用維生素A缺乏飲食的鱷魚病例中,腎小管細胞出現上皮細胞化生和過度角化(hyperkeratosis)的現象,並導致了內臟及腎臟痛風(gout)的發生。
診斷
在爬蟲類,由病史和臨床症狀所獲得的資訊通常足以來診斷維生素A缺乏。
要在更進一步的確診是有難度的,在人工飼養的爬蟲中,通常會由治療的反應(給予維生素A或是beta-carotene)來驗證診斷是否正確。
維生素A主要貯存在肝臟,肝臟的生檢採樣(liver biopsy)可以用來的得知肝臟的維生素A含量。
以目前的報告來說,肝臟中維生素A的含量在巨蜥和蛇的濃度,應要大於1000 IU/g,在草食爬蟲類的含量會更少,
以赫曼陸龜(Testudo Hermanni)來說,濃度為10-80 IU/g。
血漿中視黃醛(retinol,又稱維生素A1)的濃度也可被用於診斷爬蟲類的維生素A缺乏。
但是視黃醛在血中的濃度會隨著性別、不同的測量方法而有所不同,並且其測量單位上也會造成數據解讀上的困難。
在人工飼養的澤龜,血中視黃醛的濃度為0.03-0.364 μg/ml,在陸龜的血中濃度則為0.034-0.415 μg/ml(μg/0.3=IU)。
蛇和蜥蜴的血中視黃醛濃度則為0.012-0.049μg/ml、0.049-0.372 μg/ml。
治療
※此部分屬於醫療行為非獸醫切勿自行操作,以免遺憾發生。
維生素A缺乏幾乎不可能發生在草食爬蟲身上,除非他們已經厭食好幾個月,肝臟的維生素A貯存已經消耗殆盡。
因此在診斷草食爬蟲類的維生素A缺症應該要謹慎,盡可能地避免直接腹腔注射或是口服給予視黃醛。
尤其是在陸龜,直接給予視黃醛中毒的風險是很高的,應考慮在增加飲食中類胡蘿蔔素的含量。
對於雜食性及肉食、蟲食性爬蟲類來說,維生素A的給予劑量仰賴於外推(extrapolation)及軼事(anecdotal)報告所提供的資訊。
推薦劑量為 500-5000 IU/kg,每7~14天最多肌肉注射四次。無論是用何種方式補充維生素A都有可能造成補充過量,口服亦然。
繼發性感染的治療方式則依情況而定。結膜囊腔蓄積的細胞碎屑則應在鎮靜候移除。
預防
肉食和雜食的爬蟲類在餵食的時候應該給予完整的整隻食物(例如:魚、老鼠)或是給予商業化、營養均衡的飼料(例如:水龜飼料)。
盡可能少餵去內臟的食物,因為肝臟是視黃醛主要貯存處。
無脊椎動物僅含有少量的維生素A,因此用應使用營養載體(gut-loading)的方式來餵食爬蟲類。
給予蟋蟀高類胡蘿蔔素含量的飲食會使蟋蟀體內的類胡蘿蔔素含量增加,
但是這些類胡蘿蔔素是否能順利地被爬蟲類轉換為具有生物活性的維生素A還是未知數。
草食爬蟲若以植物性食物為主食通常不會缺乏維生素A,
因為植物富含大量的類胡蘿蔔素,草食性爬蟲可以加以利用,並轉換成有活性的維生素A。
維生素過多症(Hypervitaminosis A)
維生素A攝取過量通常是醫源性的。
草食爬蟲中,陸龜似乎是最容易有維生素A過多的爬蟲類,大多數發生的情況都是因為誤診為維生素A缺乏症,而給予了過多的視黃醛。
然而,在任何爬蟲動物中,只要過度的重複給予或是給予超出建議劑量的維生素A,都可能會有維生素A過多症的發生。
單次或是重複腹腔注射劑量為5000-10000 IU/kg對水龜來說是安全的,但是若同時增加飲食中的維生素A、增加生食肝臟的數量,也會誘發維生素過多症。
臨床症狀
起初的臨床症狀都侷限於皮膚,特徵性症狀包含:皮膚上有大量的剝落物(flake),而後演變成廣泛性分布的皮膚潰瘍、脫皮(sloughing),最後使得位於下層的真皮暴露出來。
繼發性的細菌或是真菌感染在已經暴露出真皮的案例中是很常見的。
食慾不振、虛弱、脫水、死亡都是很常見的臨床症狀。
診斷
診斷主要仰賴於病史及最近服用含有維生素A物質(包含攝取過多的生肝)的紀錄、以及在理學檢查中發現患畜有廣泛性的脫皮。
治療
※此部分屬於醫療行為非獸醫切勿自行操作,以免遺憾發生。
維生素A中毒的現象一旦發生就無法逆轉。
治療方向會聚焦在支持治療以及繼發性的真菌或細菌性感染。可以給予全身性或是局部性的抗菌劑。
受損皮膚可以給予脂溶性的抗菌軟膏(如:磺胺銀軟膏)以及以溫和的抗菌溶液浸泡。
營養補充、輸液治療、疼痛管理通常是必要的。
由於病龜僅部周遭的表皮通常都已經嚴重脫皮,要重複保定和灌食是不太容易的,因此可以考慮安裝餵食管來輔助餵食及給予口服輸液治療。
復原時間通常需要4~6個月,或是更長。
預防
在確診為維生素A缺乏之前,避免給予草食性爬蟲維生素A。在非草食爬蟲,應避免重複注射(>2~4倍劑量)或是口服高劑量維生素A。
在半水棲的澤龜則應避免餵食過量的生肝或是補充過量的維生素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