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來源:

Christoph Mans, Jana Braun,
Update on Common Nutritional Disorders of Captive Reptiles,
Veterinar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Exotic Animal Practice,Volume 17, Issue 3,2014,Pages 369-395,

 

由於本篇內容很長,故分主題翻譯,本系列文章如下:

  1. 【爬蟲類的常見營養疾病】營養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
  2. 【爬蟲類的常見營養疾病】維生素A相關疾病
  3. 【爬蟲類的常見營養疾病】維生素B1缺乏症
  4. 【爬蟲類的常見營養疾病】維生素E缺乏症

維生素E缺乏症

 

維生素E(tocopherol)的缺乏很少發生在人工飼養的爬蟲中。
但是在美洲短吻鱷、龜鱉目動物、綠鬣蜥、蛇類、高冠變色龍(Chamaeleo calyptratus)、撒旦葉尾守宮(Uroplatus phantasticus)曾有發生過的報告。

維生素E在體內主要作為抗氧化劑,避免不飽和脂肪酸被氧化。
當維生素E缺乏的時候,細胞組件(cellular component)的結構會產生異常,最常被影響到的器官是肌肉,會造成營養性白肌病。此外,在哺乳類會造成流產。

硒(selenium)在維生素E缺乏症中所扮演的角色目前還不清楚。硒在生物體內與維生素E一樣,也是最為抗氧化系統的一員,硒的缺乏在哺乳類造成的症狀與維生素E缺乏相似。

由硒/維生素E缺乏造成的營養性肌病,疑似在撒旦葉尾守宮及高冠變色龍身上發生,這些被報告的病例可以看到於組織病理學上發現局部的退行性肌病。

水生的肉食性爬蟲類(如鱷魚、澤龜)的維生素E缺乏則與餵食保存不當、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魚類有關(如:鯖魚)。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會造成氧化作用,導致維生素E的缺乏。蛇類缺乏維生素E的案例則是因為餵食肥胖的實驗室齧齒類。

 

臨床症狀

在撒旦葉尾守宮,疑似缺乏維生素E的案例中,
臨床症狀包含:食慾及活動力下降、多灶性的紅色至白色皮膚脫色(組織病理學下可見皮膚型肉芽腫)。

在高冠變色龍疑似缺乏維生素E的案例中臨床症狀則是:舌頭漸進性的喪失功能、虛弱、繞圈(為最主要的)。

脂肪炎及脂肪細胞壞死則常見於鱷魚、澤龜等水生爬蟲,可於其皮下發現實質的脂肪結節、並伴隨著食慾下降。

 

診斷

診斷維生素E缺乏在多數的病例中仰賴病史、臨床理學檢查、組織病理學。

Tocopherol在血漿或是血清中的含量無法用來診斷維生素E缺乏症。
目前alpha-tocopherol的血漿濃度參考值資料有限。
Aalpha-tocopherol在野生及人工繁殖的東方錦龜(Chrysemys picta picta)的血漿濃度為1.56-12.64 μg/mL。
在人工繁殖的美洲短吻鱷則為2.39`~6.15 μg/mL。

 

治療

目前報告中腹腔注射治療劑量的維生素E的範圍很廣。肌肉注射的劑量則為1~50 U/kg BW。

 

預防

飲食中依照乾物質的量,每公斤應有20-80U的維生素E。小麥胚芽油富含大量的維生素E,通常用於食蟲性餌料的營養載體(gut-loading)中。

然而,多數的無脊椎動物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若以食肉性哺乳類的建議量來看是足夠的。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