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來源:
由於本篇內容很長,故分主題翻譯,本系列文章如下:
脫水
爬蟲類的脫水通常與飼養管理不當有很大的關聯,特別是飼養箱內的環境濕度和溫度梯度維持的不洽當時。有些爬蟲(如:變色龍)只會使用流動的水源,因此飼養管理不當容易造成脫水。不同種爬蟲對於水分的需求仰賴於對於動物自然史的瞭解(例如:熱帶物種或是沙漠物種)。許多爬蟲類在飼養的過程中會需要泡水,有些爬蟲會自己習慣主主泡水,有的則需要飼主強迫泡水。
臨床症狀
輕微脫水的症狀是很不明顯的,通常要等到動物脫水更嚴重時才會被發現。
這時候可能會發生蛻皮不全。中度至嚴重脫水的動物通常會有凹陷的眼眶、厭食,依照脫水的嚴重程度而定。
診斷
脫水的診斷主要基於臨床症狀。大多數厭食或是有慢性疾病的爬蟲類通常都會有脫水的現象發生。拉皮測試在蛇類和蜥蜴是可靠的。眼眶凹陷也可能發現在惡病質的爬蟲類中,不一定代表脫水。血漿電解質和尿酸、尿素氮對於診斷脫水可能是有幫助的,但在解釋上仍需與臨床症狀一起做判讀。
治療
在輕度脫水的病例中,可以直接給予口服飲水。但是這種方式只是用於剛開始脫水時,建議給予皮下輸液作為水分補充較為恰當。如果脫水的情形更嚴重,則應考慮給予靜脈、骨內或是腔內注射來補充水分。爬蟲類每日水分維持的劑量為10-30 mL/kg。再給予輸液前,應該先加熱到適合爬蟲類的體溫。
不同於一般大眾的認知,爬蟲類的血漿滲透壓高於或與哺乳類和人類的血漿滲透壓相似。因此,以往建議稀釋一般商業化的電解質輸液,以避免低滲度的溶液造成細胞內液流失的做法是不被推薦的。所有已被測量血漿滲透壓的爬蟲類都與高於或相似於人、狗、貓的血漿滲透壓。
鬆獅蜥的血漿滲透壓為295±9.35 mOsm/kg;綠鬣蜥則為327±3.3 mOsm/kg;玉米蛇的血漿滲透壓則較高一些,為304.5-373.0 mOsm/kg。因此一般商業上可取得的電解質溶液(像是LR[272 mOsm/L]、Normosol-r[295 mOsm/L]),對於大部分的案例來說是適合使用的。在這邊也需要考慮到脫水會增加血漿的滲透壓,因此參考數值在健康和脫水的爬蟲使用時需要謹慎些。
泡水對於治療脫水的爬蟲類來說是很有效的,特別是那些沒辦法接受住院或是腹腔輸液來的脫水爬蟲來說。對於虛弱的爬蟲而言,再泡水的過程中應小心有可能會淹死,因此水位的高度不宜過深。
預防
提供適當的溫度梯度及適宜溫度,並確保足夠的溼度和足量的飲水,也可以考慮定期泡水。
肥胖
當人工飼養爬蟲的能量攝取大於一般需求時,就會出現肥胖。任食的餵食方式可能會造成獲得的能量大於所消耗的能量。此外,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也促進了肥胖。一般來說,幼蟲型態的昆蟲含有更多的脂肪。例如大麥蟲或是麵包蟲相較於成蟲來說,以同樣的礦物質含量為基準,有著更高的蛋白質及超過1/2-1/3的脂肪含量。相反地,漸進變態的蟋蟀和蟑螂,幼蟲的蛋白質含量通常較高;脂肪含量較低。
在人工飼養環境下缺乏冬眠可能是某些爬蟲類肥胖的原因。
臨床症狀
過度累積的腔室脂肪可能會造成體腔的擴張。這樣的擴張亦應與其他疾病做出區別診斷,例如腹水、鼓脹、或是因為被抓起而產生的生理性肺或是氣囊的膨脹。脂肪在爬蟲類的儲存位置和其他動物相似,位於皮下、體腔、或是內臟實質。肥胖的爬蟲類的脂肪通常會超過脊柱,某些守宮物種則會將脂肪儲存在尾巴(如:豹紋守宮)。脂肪浸潤也會浸潤於肝臟等內臟實質組織(例如脂肪肝)。
診斷
診斷基於臨床理學檢查及病史。
治療與預防
代謝率的劇變受到生殖週期、光週期、季節、體重、飲食、及許多其他因子影響。提供人工飼養的爬行動物他們真正需要的餵食量是很重要的,定期測量體重可以確保餵食量是否正確、體重是否因為疾病而流失。過度餵食及將爬蟲類飼養在過小的空間會造成靜態生活型態(sedentary lifestyle),應該避免。
就像許多其他的物種一樣,治療這個問題需要同時控制飲食和增加運動量。肉食爬蟲不應該餵食過度肥胖的獵物。草食爬蟲則應該增加飲食中的纖維含量。在控制體重之前,也應該試著先排除目前潛在的健康問題。
厭食與惡病質
厭食導致飢餓;惡病質則由多種原因造成,通常與不適當的飼養管理有關。這些原因包含:不合適的食物、緊迫因子(飼養過度密集、飼主接觸爬蟲的頻次過高、缺乏躲藏處)以及溫度——溫度是爬蟲類厭食最常見的原因。
懷孕期的雌性爬蟲類則會有生理性的短暫厭食。降低食物和熱量的攝取會讓肌肉和脂肪組織流失,如果水分攝取量未能維持的話則會導致脫水。消耗體脂肪會讓脂肪在肝臟的推積量增加,進而導致脂肪肝(hepatic lipidosis),會更進一步地造成厭食。
臨床症狀
厭食的爬蟲可能不會表現出臨床症狀,但是厭食或其他未確認的疾病發生的時間延長,肌肉和身體脂肪流失後,會導致爬蟲類的椎突和坐骨脊變得明顯。在惡病質的蜥蜴和龜鱉類則可能會出現眼眶凹陷。在理學檢查上則可能會發現脫水。依據疾病成因的不同,爬蟲類表現的精神狀況可能是良好的,也有可能是虛弱的。
診斷
藉由飼養管理和飲食來推斷是很關鍵的,因為常見的厭食或是惡病質原因通常與飼養管理有關。依據物種的不同,需要逐步排除可能的傳染性與非傳染性疾病。若無法藉由飼養環境的狀況來釐清疾病時,應該進行臨床病理學及影像診斷。藉由電腦斷層掃描、超音波、腹腔鏡、組織生檢採樣來評估肝臟狀況則可以用來區別診斷脂肪肝。
治療
脫水常見於厭食或是惡病質的爬蟲類,應再給予營養支持前先校正。提供一個通用的營養補充指南是很難的,因為爬蟲類的食性和飼養管理是很多樣化的,熱量和營養的需求也會和疾病或是年齡的不同而有所差別。
可以使用餵食管(ball-tipped catheters或是flexible feeding tubes)來給予食物;對於蛇類和蜥蜴來說,單次或是重複餵食,使用餵食管是可以直接用手保定的,但是對於龜鱉類動物,特別是陸龜來說,不鎮靜使用灌食是有挑戰性的,重複保定和灌食也有可能造成陸龜的緊迫。因此,在考量給藥便利性及營養補充方面,放置食道胃管是非常建議的處置。若要使用灌食管餵食,一般而言,建議灌食的量是2%~10%體重。食物的能量密度及纖維量會影響灌食量。一般建議先餵食較少的量,並評估糞便的狀況,再提高餵食量。有許多獸醫用的爬蟲類營養配方可供選擇,這些配方是依據物種的每日需求所設計的。過度餵食飢餓的爬蟲類可能會造成復食症候群(refeeding syndrome),即出現嚴重的低血鉀及低血磷。因此應避免過度快速的增加飢餓爬蟲餵食量,血漿電解質、血磷、血糖濃度也應該進行監測。
軟便及下痢
糞便硬度在不同爬蟲類間的變化,主要取決於飲食狀況。因此,因針對不同物種的正常糞便硬度進行瞭解,才不會把正常的糞便視為下痢。軟便和下痢便常 發生於餵食不適當低纖維或是含糖量高的食物(如:水果)的草食性爬蟲中。如低度等環境因子也會造成消化道的蠕動量下降及紊亂。內寄生蟲感染則非常常見於軟便或是下痢的人工飼養爬蟲,其他傳染性疾病(病毒、真菌、細菌)感染則略為少見。
臨床症狀
不適當的飲食所引起的草食爬蟲下痢,臨床症狀可能會不明顯,或是不具特異性,例如:虛弱、食欲減退、脫水。也有可能會出現鼓脹或是其他消化道疾病。
診斷
在診斷方面主要仰賴於飼養管理的資訊,特別是在飲食方面。理學檢查和糞便寄生蟲學檢查(直接塗抹法、浮游法)可以用來排除非飲食原因所造成的下痢。要排除非飲食性的原因時,應考慮進行影像學、臨床病理學、消化道內視鏡檢查。
治療與預防
下痢的治療應依據造成原因的不同而定。若內寄生蟲的數量很多,應進行治療,就算他們可能不是造成疾病的主因。脫水及環境問題,例如不適當的飼養管理有應校正。應給予適當纖維含量的食物;含有食發酵糖類的水果應避免給予(除非對於該物種而言是適合的)。
便秘
造成不正常排便、糞便滯留、便秘的原因有很多種。缺乏纖維或足量的運動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由不適當的環境溫度(缺乏溫度梯度、缺乏日夜溫差),所引起的脫水、不充足或是不適當的水源;低濕度;毛髮過多的餌料;硬殼的昆蟲餌料、攝入難消化的物質(例如:沙子、礫石、樹皮),都可能是造成便秘的原因。代謝性問題,如低血鈣,也應納入考量範圍內。與飲食或是飼養管理無關的缺別診斷應考量:慢性系統性疾病(如:腎臟疾病、貧血)、消化道腫瘤。其他原因則有:腎炎造成的腎臟腫大(蜥蜴)、尿路結石;共洩腔結石、腫瘤、膿瘍、過窄的恥骨管(pelvic canal),通常發生在蜥蜴或龜鱉類,可能造成的原因有復原的骨折、生殖道疾病、有蛋。
臨床症狀
糞便量變少,或是無排便。取決於嚴重性的不同,食慾不振、脫水、虛弱都有可能出現。在蜥蜴和蛇類,可能可以藉由直腸觸診觸診到大量的消化物或是糞便。
診斷
通常會以放射線學檢查或是電腦斷層掃描進行診斷。顯影劑則有助於排除阻塞性原因。血清生化學檢查則可以用來排除代謝性問題(回去看NSHP那邊)。
治療與預防
治療的首要目標應該放在目前可辨別的疾病。例如纖維含量不足的食物、環境溫度過低。校正脫水,調整溫度和濕度;校正代謝造成的病因、增加草食或是雜食爬蟲的食物纖維含量;增加飼養環境的大小,提升運動量。腸道液體補充對於緩解便秘是有效的,因為這種方法可以滋潤糞便或是消化物,並促進消化道蠕動。蜥蜴和蛇可以藉由餵食管來給予水分:龜鱉目動物,特別是陸龜則應安裝食道胃管,因為直接用餵食管會造成緊迫、也很花費力氣,裝設食道胃管會讓給藥及液體給予變得容易很多。
直腸灌腸或是直腸灌洗是治療便秘非常有效的方式,特別是在蜥蜴。操作方面是使用溫熱的自來水以及red-rubber catheter或是ball-tipped gavage needle。對於有功能性膀胱的蜥蜴來說,可能會有誤刺膀胱的風險,然而鬆獅蜥不具備功能性膀胱,因此灌腸在鬆獅蜥是非常有效的。在施行灌腸前應妥善的潤滑導管,以避免醫源性傷害。平常泡溫水對於許多爬蟲類來說都可以處進排便或是補充水分。
藥物治療也是建議的治療方式之一,也應該補充水分病校正環境因子,以避免便秘的情形再度復發。洋車前子(Psyllium)為一種纖維性的容積性瀉劑,在給藥前應確保動物有補充適當的水分。預防便祕最好的方法就是適當的飲食和飼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