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肉瘤介紹
血管肉瘤是血管細胞來源的腫瘤,多為惡性且極具侵犯性。 除了皮膚型的血管肉瘤外,血管肉瘤是很嚴重的疾病。
因為這些腫瘤起始於血管,它們常常充滿血液,當充血腫瘤破裂時,它可能引起體腔內/外的大量出血。
血管肉瘤可以由存在血管的任何組織產生,也就是在身體的任何部位。
但通常出現在皮膚、心臟、脾臟或肝臟中,最常見的部位是脾臟。
這種腫瘤極為惡性,極容易轉移。
並且經常轉移到腦、肺,脾,心,腎,骨骼肌和骨骼等器官。
表皮型血管肉瘤
表皮型血管肉瘤是最容易經手術去除而治癒的。外型上為玫瑰紅~黑色的團塊。生長的部位與日照相關,
因此傾向於出現在不具毛髮或是稀疏的皮膚上(例如:腹部)或在具有白色皮毛的區域。
白色短毛犬(如大麥町和鬥牛犬)易發展出這種類型的腫瘤。
大約1/3的病例會在體內擴散,所以迅速切除腫瘤是很重要的。
皮下(hypedermal)血管肉瘤
於皮下生長的血管肉瘤通常皮膚表面看起來是完整的,但皮膚底下的腫瘤仍具有對周邊組織的侵犯性與破裂出血的可能性。
內臟血管肉瘤 – 脾
生長在脾臟的血管肉瘤無論良惡性,皆可能導致大量的出血,因此若罹患此行的血管肉瘤,需將脾臟摘除,
以避免脾臟突然破裂出血。然而移除後腫瘤仍有極大的可能性出現轉移。
據研究顯示,罹患脾臟型血管肉瘤的犬隻也有心基部血管肉瘤發生。
內臟血管肉瘤 – 心臟
與脾血管肉瘤相似,心基部的血管肉瘤也極可能危及生命。心臟被封閉在稱為“心包”的囊中。當血管肉瘤出血時,血液將會填充心包,使得心臟受到壓迫而無法順利收縮與舒張。
成因:
血管肉瘤的致病機制目前尚未有定論,推測可能與陽光的曝曬或是遺傳有關。
風險因子:
血管肉瘤很容易發生在狗身上,通常發生年齡主要以六到十三歲齡的狗為主。
通常發現血管肉瘤時狗狗都只剩下平均約一年的存活時間了!
血管肉瘤主要好發於中型犬及大型犬,像是德國狼犬、拉不拉多獵犬、黃金獵犬、拳師狗、臘腸犬。
而最常發生的部位則是狗狗的脾臟,通常脾臟腫瘤有相當高的機率屬於血管肉瘤!
其他比較常見的發生部位包含:心臟、皮膚、骨頭。並且會經由血液轉移至肺臟及其他臟器。
症狀
由於血管肉瘤最常在內臟器官形成,因此在嚴重症狀出現前通常沒有明顯症狀。
其造成的症狀主要肇因於腫瘤的破裂所導致的出血。
這會在沒有任何預警下發生,症狀程度依腫瘤位置而有所不同。
最常見的症狀有皮膚下團塊、可見的出血、流鼻血、易疲倦、無法解釋的虛弱、牙齦蒼白、呼吸困難、腹部腫大、癲癇、心律不正常、昏倒和沈鬱。
血管肉瘤在脾臟或肝臟:
症狀起因於腫瘤破裂和腹腔出血。這會造成貧血、虛弱、出血嚴重的話會昏倒。
牙齦顏色會變得蒼白。很少數的狗狗能在腫瘤破裂前被診斷出來。
血管肉瘤在心臟:
導致的症狀有:虛弱、昏倒、呼吸困難、運動不耐和腹水。
這些症狀通常是因為心臟周圍產生的心包膜積液所導致。
因為當心臟的血管肉瘤破裂,心包膜會被血液充填而開始蓄積液體。
血管肉瘤在皮膚:
腫塊通常可以在皮內或皮下被發現,這些腫塊可能會潰瘍和出血。
血管肉瘤在骨骼:
會導致疼痛和不適。如果長在肋骨,可以感受到骨頭有堅實腫塊。
診斷
血管肉瘤的診斷需要藉由專業獸醫師才能判斷。
檢查的過程包含黏膜顏色的檢查(確定狗狗有沒有貧血)、觸診有沒有腹部腫大。
或是藉由腹水中液體的組成來診斷。
血檢、照X光、尿液分析都能幫助獸醫師診斷血管肉瘤。
生檢採樣、及開腹探查採樣則可以更進一步的確診,而這兩項檢查最大的風險則是可能造成嚴重的出血。
治療
血管肉瘤的治療會依照腫瘤的發生部位而有所不同。通常發生在皮膚的血管肉瘤會比較容易治療。
治療的方式包含手術切除腫瘤、化療、及放射線學治療。
若血管肉瘤的發生部位在腹腔內部,則治療的成功率較低,如果發現時還沒有轉移時,可藉由移除脾臟來治療。
但是大多數發現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這個時候就只能使用化學療法、及支持療法來減輕動物的痛苦,提高動物的生活品質及剩下的存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