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管理】基於動物福祉的蛇類飼養空間考量
現在教科書(Mader’s Reptile and Amphibian Medicine and Surgery)中對於蛇的最低飼養空間描述是:
「箱子的周長應等於蛇長度的2倍,例如6公尺的蛇應該用底面積為4*2的飼養箱。」
這個條件的出處循著教科書章節付的參考文獻,溯本求源是來自於早期某本爬蟲雜誌的一個專欄,其實沒有什麼比較明確的科學證據,是基於經驗所訂出的。
雖然兩爬社群對於動物福祉的著墨甚少,2019年的時候,Journal of Veterinary Behavior刊登了一篇基於動物福利所做的空間需求研究。
Spatial considerations for captive snakes (https://doi.org/10.1016/j.jveb.2018.12.006)
內文很長,不過內容主要就是探討要怎麼用科學化的方法衡量出符合動物福祉的蛇的生活空間飼養規範,文章內容很長,不過重點就在表格中。
大致上的結論是:
- 飼養箱的環境至少要能供蛇類完整伸展身體,也就是說長、寬、高三者之中有一個必定要等於1倍的體長。其他兩者至少要有體長的40%大。
→也就是說:
1公尺長的蛇,至少需要長100(cm)寬40(cm)高40(cm)公分的空間。所得出來的結果會比以往的空間需求大上一些。
代換公式:a (cm)長的蛇,至少需要長a(cm)×寬0.4a(cm) ×高0.4a(cm)的空間
- 避免密度過高(crypto-overcrowding principle.)
飼養環境中如果有多個物種,每個物種都要能任意的使用飼育環境中的器具,不應被排擠(如水盆、躲藏處、曬台)。如果照其他哺乳動物飼養的建義的話,通常會提供所飼養動物數量再多加一個組合的器具(n+1),並且這些器具盡可能不要放在太接近的區域。 - 符合物種自然史的環境規劃
很理所當然卻也很難達到的原則,因為每種物種的自然史都有所不同,要讓飼養模式貼近原生的飼養環境很吃重飼養者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 溫度梯度的範圍至少能達到5度c以上
幾乎所有爬行動物都適用的原則,已經有研究證實,提供溫度梯度可以讓動物降低緊迫和維持健康上的好處。
- 適當的光週期
光週期對於動物的賀爾蒙調控、生殖週期、甚至是成長都非常重要。
- 提供uv光
除了日行性爬蟲類仰賴uvb來幫助鈣質吸收這個原因外,近期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就算是夜行性爬蟲給予uva及uvb仍然可以帶來一些好處,並開始被認為對動物福利是必須的。 - 得以在符合動物生活作息的時間對動物進行觀察,以確認這些物種能在其活動的時間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
由於提供動物的環境會需要依據動物的使用狀況來做調整,能在其作息時間觀察是否目前給予的條件合用是很重要的
- 符合物種需求且易於清潔的墊材。
- 足夠深且大的水池,要讓物種能正常飲水、泡澡,甚至是游泳。